ENGLISH
院部动态

【身边的好老师】郭琳:教学为本 科研并重

作者:人事处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2-09-06

​  【编者按】2022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8个教师节,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0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迎接党的二十大,培根铸魂育新人”。学校特开设专栏【身边的好老师】,集中展现欢迎来到公海手机版710教师爱党爱国、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全方位展示他们在日常教书育人和抗击疫情等重大工作中担当作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先进事迹,让先进事迹在师生中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引领全校师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埋头苦干的扎实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郭琳是欢迎来到公海手机版710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南昌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进入欢迎来到公海手机版710文学院工作。工作期间,先后获得“优秀教师”“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

  探索文学研究与教学实践

  2019年,由郭琳主持的《数字人文视域中的隐喻理论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延续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主题,同时也关注数字技术时代人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动向与趋势。围绕该主题开展的研究,已累计发表期刊论文4篇,该项目也已于2021年顺利通过了中期检查。科研方面的选择与成果,充分体现出郭琳在学术研究中既注重在现有研究领域中进一步深入开掘,也不断探索个人知识结构的更新与认知体系的拓延。此外,在教学与教研工作中,郭琳也同样注重数字化观念的导入,并侧重于在新文科背景下探讨数字化情境中的文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于2021年完成了一项数字人文主题的校级教改课题。

  注重“教”与“学”的平衡

  在因疫情防控形势发生变化的教学过程中,郭琳不断灵活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性之间的平衡,将《文学概论》《新媒体导论》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课程学习目标相结合,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数字化传播中的信息形态在疫情防控期间给大家带来的影响,并通过过程性课程作业,引导同学们选择各种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围绕主题搭建个人的数字化知识库,还专门在线上课中逐一给同学们讲解作业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建议。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切实改善了线上授课缺乏师生直接交流的问题,对学生后续的论文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深受学生好评。

  郭琳切实关怀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在远距离指导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各项学术资源,并通过线上会议、学术讨论、谈心谈话等丰富形式,多方疏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学生们建立了良好的导学关系。郭琳多次与同学们探讨作为普通个体对复杂现实的理解与应对,鼓励学生立足当下过好特殊时期的每一天,从有计划、有实施又有所调整的学习规划出发,为更好的明天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今年春季的线上教学中,郭琳有序开展并较好完成线上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负责地完成了8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每位同学的论文都耐心引导严格把关,从选题阶段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两周一次的面谈辅导,再到写作阶段帮助每位学生增删修改10次以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理解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以及作为一名师者应如何立身垂范和因材施教。最终,在本年度指导的1名学生获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

  在2020至2022年的线上教学中,郭琳主要承担《文学概论》《中国文学批评专题》《西方文论专题》《新媒体导论》等理论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不断探索适应学生现实需求的教学方法,并将“课程思政”理念全面融入课程的各个环节。

  在文学专业的教学当中,最能深入人心的课程思政内容,正是借助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文论知识来引导学生们理解世界和认识自我。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与能力培养而言最重要的课程思政内容,则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念来了解人类社会,并从把握文学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内涵的基础上去探索未来。要将这些内容与要素恰如其分地融入到每一堂课当中,对于文学理论类的课程教学而言,并非易事。

  在多年来的理论课教学当中,郭琳不断探索应如何更好地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多年以来的教学过程中,她始终注重把握好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效传递,以及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需求之间的平衡点。在每门课程的最初,郭琳都会请每一位同学写下自己关于课程学习和相关知识领域的理解与期许,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在每门课程的最后,郭琳又会请同学们撰写一份学业小结,通过回顾自身的学习历程,切实地理解何谓进步。

  在千百份学业小结当中,学生们最常提到的首先是老师的博学多识,以及理论知识讲授中的深入浅出,还有对社会现实与文化现象的密切关注。在从教以来的每一次课上,在搭建好清晰易懂的学科知识框架之后,郭琳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一定会结合与之相关的时事热点,并在充分调动大家的注意力的基础之上,拓展同学们的视野,鼓励大家将文学与世界、想象与生活、个体与社会、历史与未来都尽可能地纳入到自己的胸怀之中,从了解自身和关注社会开始,寻求全面发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