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专题专栏

【七秩芳华·往昔如昨】连道任: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作者:文学院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2-07-08

​【编者按】

  悠悠七秩芳华,漫漫征程如歌!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欢迎来到公海手机版710建校70周年。70年来,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谱就了华美的篇章。关于母校,那里有校友们最美好的年华。携一纸信笺,书一份曾经的母校与我。学校特开辟【七秩芳华·往昔如昨】专栏,殷殷讲述他们的往昔故事。

  连道任,江西吉安人,江西教育学院(欢迎来到公海手机版710前身)中文系2007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班学生,曾担任班长、脱口秀协会会长,荣获国家奖学金。现在吉安市公安局工作,三级警长。

  青春犹如一坛美酒,芳醇而热烈,令人醉,使人愁。当深处其中时,浑然不觉,你迷茫地往前看,看不清现在。而当它不经意间溜走的时候,你蓦然回首,看清了却又抓不住。那些美好的旧时光,宛如璀璨的流星划过夜空,令人留恋又令人怀念。追忆往昔,你还来不及感伤,就只剩下唏嘘。

  一、青春

  我的大学时光,是在江西教育学院度过的。

  2007年的秋天,我在父亲的陪同下乘坐绿皮火车来到英雄城南昌。学校坐落在昌东学院路,面积不大,从学校大门步行到侧门大概十分钟的路程。

  办好入学手续后,父亲陪我到小店里买了些生活用品,语重心长地叮嘱我要好好读书后,伟岸的背影便消失在汹涌的人潮中。在学长的热情带领下,我拖着行李登上三楼宿舍,来到322寝室入住。由于是第一个到,我挑选了南边靠窗户的下铺落脚。不久,同寝室其他兄弟陆续到齐,彼此寒暄一阵,很快就熟悉起来。大学同班同学感情最深,同寝室的同学感情尤其珍贵。322寝室除了我之外还有5人,分别是:睡我上铺的叫王志强,吉安县人,口才犀利,在学校组织的演讲辩论赛上多次崭露头角;中间上铺的叫刘宏洋,南康人,健硕魁梧,篮球技术扎实;中间下铺的叫徐贵兵,鄱阳人,敦实偏胖,字写得美观,担任过院里学生会副主席;靠门边上铺的叫陈军,分宜人,有经商头脑,曾在学校摆过地摊贩卖电子产品;靠门边下铺年龄最大的叫邓云龙,南康人,成熟稳重,是我们的领头人。

  新生入学后第一项内容是军训。我自告奋勇加入了擒敌班,学了一套拳法,结业时意外地获得了教官们的一致肯定。军训结束后学校举办了迎新晚会,仍记得当年中文系李满主任给新生寄语致辞的场景,台下山呼海啸,掌声雷鸣。

  学习始终是自己的事情,全靠自觉。全班总共26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14人。前两年没有什么压力,压力全在期末考试上。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在课余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小说我读国内的多,外国的少,散文个人偏爱民国初期那辈作家的作品。那时候徐訏的《鬼恋》、毕飞宇的《平原》、陈忠实的《白鹿原》、金庸的《天龙八部》、李宗吾的《厚黑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末空闲时,我偶尔会去学校周边书店买一些喜欢的文学书籍,那时接触到一本叫《收获》的文学刊物,5元一本,一期一本,每出一期我就买一本。

  业余活动基本是打篮球,此外就是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和班级活动。那时候学校有很多社团组织,如院报记者团、中文系的红杏花文学社、脱口秀协会、书法协会、英语角等。记得大一时班上组织过梅岭秋游,大二时去过八大山人纪念馆参观。每学期开始和结束时,聚餐是班上的“光荣传统”,学院路旁造访比较多的是四川酒家、如意餐馆。四川酒家的招牌菜是拔丝苹果,如意餐馆的招牌菜是萝卜干炒蛋。后者消费低廉,老板娘为人热情,见到我们总是笑脸相迎。有一年室友陈军获得奖学金,带大家去的就是如意餐馆,6个人一桌山吃海喝,硬菜贵菜点了个遍,老板娘还打折优惠,结账时就一百块左右。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不知现在如意餐馆的招牌是否仍屹立在石泉村深处?生意是否仍然兴隆?

  转眼到了大三,我们搬到了昌北校区,那时校区正在建设,一些建筑还没有完全竣工,我们成了首批入驻者。秋去冬来,气候愈加寒冷。刘宏洋老早就开启了创业模式,和班上另外两位同学投资经营自行车店,经常早出晚归。很多同学羡慕他们日进斗金,我一点都不羡慕,知道他们很辛苦。大三开始我准备公务员考试,暑假提前构思了一下毕业论文,敲定写祝春亭老师的《靖平寺》论文。祝老师在学业上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时常通过邮件悉心指点我的毕业论文,并殷切地鼓励我好好备考。大三的暑假,室友们大多外出务工,一来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经验,二来赚点外快。陈军去了广东,好像是进电子厂打工。徐贵兵开办了润智辅导班,王志强在老家吉安招生,刘宏洋和师兄合伙在景德镇乐平开办中小学辅导班,拉我入伙。2010年的夏天,炎炎夏日,在乐平将近两个月,我教一个辅导班的数学和语文,还兼职了一份一对一辅导。这次打工经历,让我深刻地领悟到赚钱的不容易。大四后期,由于课程少,大家基本都在准备各种考试和找工作。

  毕业酒会上,大家彼此依依不舍。有的同学喝醉了,泪水夺眶而出。伴随着老师们的寄语祝福,我清楚地知道,美好的大学生活画上了句号。举杯同庆,情谊长存,流年狠狠地冲刷着记忆的彼岸,视野渐渐模糊。

  二、师道

  中文系的老师们都十分敬业。

  教《庄禅美学》的李满老师造诣深厚,言语机锋出佛入道,学者风范,俨然得道高人。记得李满老师讲授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时在课堂上给大家即兴表演了一套太极拳,动作行云流水。教《写作》的祝春亭老师睿智幽默,经常自费请同学吃饭,他讲课期间时常插入时政要闻,开启灵智,洗涤身心,我特地收藏了他的中篇小说《靖平寺》。教《史记专题》的谭思健老师不仅学问深,而且书法好,粉笔字写得漂亮。教《现代汉语》的张福荣老师课件制作精美,授课条理清晰,对现代汉语的音节、字、词、句法讲述详彻。记得她把中英文做了个生动比喻:英文复杂就像女孩子的辫子,看似难实则容易,只要捋清楚每一根头发就可登堂入室;而中文像个光头,看似容易实则难,博大精深,越学越觉得深不可测。教《语言学》的李昌年老师,课堂点名时几乎从来不看人,点完就转身板书,一堂课下来几黑板的内容让人叹为观止。教《普通话》的郭小云老师说的“儿”化音字正腔圆,她给我们写的毕业寄语词赋流丽清畅。教《现代文学》的陈丽、熊玫老师都比较年轻,课堂气氛活跃,能把现代文学中的作家流派作品讲得通透,仍然记得当年讲老舍的《月牙儿》的情景,老师一咏三叹,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教《文学概论》的黄西华老师对法国文学和《水浒传》很有心得,巴尔扎克、鲁智深、林冲的故事信手拈来。教《外国文学》的徐筱虹和孙亦平老师向来笑容可掬,讲述冉阿让的悲惨时候却特别动情,我们听后不由自主心生怜悯。教《广告学》的韩春萌老师注重教学相长,曾亲自带领班上同学走出课堂,学习广告的写法。教《逻辑学》的刘又知老师和《训诂学》的邓琳老师都十分和蔼可亲,讲课深入浅出,让学生不觉得枯燥。教《中学语文教育》的余中明老师对篆刻和对联很有研究,常在课堂展示他的篆刻书法作品。教《古代文学》的王秋萍老师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记得她讲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后组织全班同学对豪放派和婉约派开展讨论,场面热火朝天。英语老师郑锋很有爱心,是个暖男,在端午节的那天邀请全班同学去他家里做客,让同学们感受在外求学的温暖。为了提高大家的听力水平,他在课上经常播放VOA、BBC、CNN音频资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四六级英语备考的信心。教《华文文学》的戴勇老师皮肤白皙,书生气质,授课一丝不苟。教《美学》的严红兰老师见解独到,讲课娓娓道来,特别推崇李泽厚的作品。辅导员刘学铭老师负责除了教学之外的一切大大小小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鼓励大家坚持做读书笔记,和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外,还有代课的金建锋老师,后期的辅导员尚艳梅老师,他们的谆谆教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重聚

  往事如烟,恍若昨日,却似经年。

  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期间起伏跌宕,境遇各殊。虽然相互联系甚少,但彼此感情依旧。

  去年是我们班毕业十周年,10月份的一个周末,我特地组织了同学聚会,得到了学校的鼎力支持。聚会第一天,大家参观了老校区,晚上在老校区附近的“春风十里”聚餐,很多当年教我们的老师应邀而来,让我很感动。大家久别重逢,情谊俱在杯盏中,气氛极为融洽。第二天,我们前往新校区参观了校史纪念馆,新校区不但人比原来多,而且各方面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一词来形容。在随后的座谈中,文学院领导十分重视,特地安排了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座谈会上,大家彼此畅谈毕业后的经历感悟,纷纷表示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聚会,今后一定会更加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发展与建设。座谈结束,我们在学校食堂用餐,重温当初在校读书时的感觉。母校发展日新月异,往来莘莘学子朝气蓬勃,青春洋溢,我羡慕他们的风华正茂,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今年是母校建校70周年,70载风雨兼程,70载筚路蓝缕,聊以此文衷心祝福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