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专题专栏

【七秩芳华·往昔如昨】曾栋臣:忆江教母校

作者:马克思学院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2-06-28

​  【编者按】悠悠七秩芳华,漫漫征程如歌!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欢迎来到公海手机版710建校70周年。70年来,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谱就了华美的篇章。关于母校,那里有校友们最美好的年华。携一纸信笺,书一份曾经的母校与我。学校特开辟【七秩芳华·往昔如昨】专栏,殷殷讲述他们的往昔故事。

  曾栋臣,江西石城人,中共党员,江西教育学院(欢迎来到公海手机版710前身)1998级政史系政教本科班学生,现为石城中学第五党支部书记、高三级部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曾获石城首届高中政治教学能手,石城第二、第三届教学名师,第四届中学政治学科带头人,获石城县、石城县教科体局优秀班主任、优秀老师、优秀党员、优秀教学名师、模范教师等荣誉,荣获赣州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江西省课件比赛一等奖等。

  时间过得真快,毕业一晃就是二十余年。值母校七十芳华,捡拾零星记忆......

  特别的报到,犹如归家

  1998年我参加了成人高考,并顺利被江西教育学院政史系录取,圆了大学梦。开学前一天,家人聚在一块吃了顿饭。饭后,父母问我要不要人送我上学。我说:“不用,行李简单,路在口中。”

  这是我第一次坐车去省城,背着包,提着箱子,还拎着一袋被子,一路颠簸。“省城会是咋样?大学有啥不同?”一路上,我的心里充满好奇,感觉和陈焕生进城差不多。长途汽车在夜色中到了南昌,天亮后,我又转乘公交车到了谢家村,心里默念着:马上就到学校了。

  拐了个小巷走了一小段路,终于到了学校。略显斑驳的校门,诉说着江西教育学院经历的岁月,展现着丰厚的教育底蕴。我先去报名,准备安顿好食宿。走进校园,右侧教学楼的一楼大厅里人很多,都是新生们在报到。对着红色标签,我一一找过去,终于在靠里的位置找到了政史系。我把行李放地上一一颇有点农民工的模样。这时,一个声音传了过来“你是曾栋臣吧!”咦,奇怪,这里居然有人认识我!我赶紧回答:“是!”“我看你和报名表上的照片很像……”这是和班主任邓爱红老师的第一次见面,她文文静静地坐在桌子后面,我像是遇见了亲人、回到了家里一样,孤独感、陌生感立即烟消云散。

  这次入学报到让我感触很深,后来在工作中,我经常和身边的年轻老师讲:“新生报到,你们作为班主任,能不能根据照片叫出他们的名字?能叫出来的,会成为优秀的班主任。”

  卓越的老师,塑造人生

  重返课堂,书香味特别浓。在江教读书是一种享受,有一群优秀的老师带着一起读,更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政史系党总支书记白莎老师上课自信从容,大格局大境界——国际政治与经济,世界就在我心中,我自岿然不动。那份淡定总给人以客观理性的思考,受她的影响,毕业论文我写的就是国际关系这个方向。

  政史系系主任杨金福老师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逻辑论证特别到位。有时布置的学习任务很有挑战性,记得有一次,杨老师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课时,要求我们在十几分钟阅读几十页书,读后立即谈体会。要在短时间内速读且要掌握内容、梳理出结论真是个大挑战,每位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都激活到了最佳状态……那种紧张又高效的学习状态,给人以酣畅淋漓的感觉。我每次想起,都感悟到学生学习与研究的潜能真的可以不断挖掘。

  胡友静老师瘦瘦的,满脸胡子不知道是不是没有时间打理,但爆发力真强,声音洪亮,语速很快。在他的讲授中,自然辩证法似文似理,板书笔画带圆圆圈圈的特色,从黑板这头写到黑板那头,哪里有空就往哪里写,课堂互动活泼,听着听着,给我们开启了一扇又一扇大门,满满的理性光辉。

  任教《中国哲学史》的徐书生老师,旁征博引,别开生面,文学里的哲学,哲学里的文学,配上漂亮的板书,守正创新,真的是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饶玲老师的课准备得总是那样的充分,总是富有实践指导意义,我们的笔记总赶不上饶老师流动的思维。《教育学》《心理学》是老师的基本功,有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千万要做好饶老师上课的笔记,因为这会让你的教育生涯终身受益,如果秉承好饶老师的治教品格——“执着与沉淀”,那必将成就一个个教学名师。

  刘玉凤老师教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程》,我们对市场的认识从感性的模糊概念到理性的理论把握的深刻转变,是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实现的。

  我的选修课是胡振鹏校长的《科技哲学》,他给我们讲《易经》、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听他的课你能感受到中华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班主任邓爱红老师很开明,从我们入学到毕业,她从来没有发过脾气,做思想工作如春风化雨,在这样的氛围里,班上的每位学生都能自然成长,真的是因材施教又自然天成,她用哲学的高度引领着班级同学成长进步……

  在江教遇见的每一位老师都是那样的优秀,那样的敬业。丰富的课堂,活跃的思维,鲜活的案例,理性的光辉,人文的关怀,让人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受益终身。

  丰富的生活,真挚友情

  我很珍惜难得的大学学习机会,江西教育学院的学习风气也特别优良。每天早上,图书馆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等候开门。门一开,大家一拥而上抢占座位,那奔跑的速度都得赶上苏炳添了。为了抢到一个位置,同学之间往往约好“谁先到,谁就帮忙抢。”图书馆的资料很多,永远看不完,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图书馆很安静,鸦雀无声,都说静能生慧,难怪大家都喜欢来这里;图书馆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考研的、写论文的,大家都埋头苦学,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从江教毕业的同学一届又一届,学子们好学进取的风气也依然如故。

  买书,对当时的我而言也是一种乐趣。那时,在校门口总能看到一板车一板车的新书,老板还会给我们打折,价格很便宜;地上也摆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旧书,我们总爱在旧书堆里查找翻阅,时不时还能“淘到宝”。

  同学们各有特色,大家相处得很融洽。班长肖星很热心,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小兵同学是个活跃的文艺分子;祥敏同学做起事来跟他写字一样,一笔一划交代得清清楚楚;大鹏同学戴个耳机偶尔哼几句,如果不跑调那还不大正常,算是乐天派;昌华同学开朗洒脱;维新同学说起话来正儿八经,好像在传经布道;鸿生同学估计又没睡够,早饭来不及吃了,揉着眼睛提着袋子撒欢儿跑;杨琴、汪激两位小姑娘,那可是班上两块宝;刘强、高勇,是文明守纪好标兵;志强同学总是那样地讲究政治立场,手里还捧着大部头啃着高阶英语;月峰同学精力最旺盛,熬夜也不妨碍他大嗓门的发挥;读书最能吃苦的要数谢文俊同学,校园里总有他苦读的身影……

  两年的大学,无论是学校、政史系还是班级都开展了不少活动。像是青山湖野炊、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象棋比赛、卡拉OK比赛、“三字一画一话”比赛、篮球赛、专题黑板报、“五四”八十周年晚会省剧院做志愿者……只是时光太短,感觉还没学够就毕业了。

  毕业后,有一次趁着出差空余时间,我特地回了趟母校。那时,夜晚的灯火已经亮起,我绕着校园里的湖走,湖边的树依然那样坚挺,从宿舍到教学楼短短的一程,图书馆、还有教室的灯光依然明亮。我不忍惊扰静谧的校园,只是静静地走着,头顶上是高悬的明月,脚底下是斑驳的树影,而我的心里是美好的青春回忆。

  岁月会老,但母校的一草一木、一亭一角、一人一事,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大脑。不论天涯海角,学子们都深深眷恋、感恩着母校。值此佳年盛世,祝福母校芳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