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交流

《江西日报》刊发欢迎来到公海手机版710副教授章敏的理论文章《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的获得感》

作者: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2-02-13

  211日,《江西日报》第七版聚焦双“一号工程”纵论之营商环境篇,刊发我校副教授章敏理论文章《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的获得感。文章从提升民营企业的获得感、提升民营企业家的获得感、提升民营企业员工的获得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积极响应虎年伊始江西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深化发展和改革双“一号工程”大会,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为江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提供理论性指导建议。

  内容如下:

  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的获得感

  章敏欢迎来到公海手机版710副教授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在我国的市场主体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九成,是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民营经济发展有更加适宜的土壤,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的获得感,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与内生动力,对实现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三个主体的获得感

  从广义上来看,提升民营企业的获得感应当从三个主体入手。

  一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要能够和所有市场主体一样获得公平的市场准入门槛,便捷地获取生产要素,不因所有制差异而承受额外的融资和监管等负担,公平享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二是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家要能够持续获得创新创业的动力,坚定实现人生梦想的信心,既不局限于某一类行业或某一种规模,也不单纯地以企业税收和产值贡献作为评价标准,获得企业家应有的尊严和社会地位。

  三是民营企业员工。民营企业员工要能够获得劳动者权益保障、收入分配改革等带来的公平待遇,不因雇佣关系、职位高低、就业年龄而遭受歧视,享有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体面与光荣。

  提升民营企业的获得感

  取消歧视性准入设置。在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显性和隐性的歧视,比如,有的地方在建设招标中设置不必要的条件,将大多数民营企业排斥在外;在政府采购中,虽然有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但一些项目或要求供应商为一般纳税人,或在评分权重上向规模以上企业倾斜;等等。这些“玻璃门”“弹簧门”的存在给民营企业制造了无形障碍。要提高民营企业的获得感,必须坚决取消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的附加条件和歧视性条款,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落实惠企助企政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级政府及时出台纾困政策,为民营企业减免税费、拓宽融资渠道,但仍有少数企业未享受到政策红利。比如,有企业反映在资金最紧张时寻求帮助未果,待资金压力缓解了,银行才来问要不要贷款。完善政企银对接长效机制,不仅要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还应当畅通服务实体经济“融资桥”的“最后一公里”,让民营企业感受到惠企助企政策的实效。

  加速服务型政府建设。从服务的视角来审视各部门的职能和行为,把市场主体作为顾客对待,为其提供高品质服务。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满足普遍需求的同时,兼顾民营企业的个体需求,把工作任务转化成有温度的服务。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打破多个数据基础库各自为政的局面,尽快做到涉企业务联网通办。鼓励民营企业以使用者的身份,为数字审批和监管献计献策,确保政务平台的系统稳定性和服务有效性。

  提升民营企业家的获得感

  强化政府诚信建设。一直以来,招商引资不诚信、产权保护不到位、政策朝令夕改、弄权勒卡“微腐败”、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不敢为和不作为等问题,给不少民营企业家带来了不安全感。为此,我们要持续强化各级干部的守法意识、诚信意识,全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让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提振投资和长续经营的信心。

  完善营商环境监督制度。法治条件下,要为民营企业家监督政府部门履职尽责提供更多机会。在营商环境监督员的聘任工作上,既应增加监督员的数量,还应扩大民营企业家,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家的占比。要压实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度实施单位的责任,让监督员充分发挥联系企业的作用,提供问题线索,建言献策,推动各部门各单位立行立改,协调解决民营企业的实际困难。

  减少行政事务干扰。一些拥有政治身份的民营企业家反映,自己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迎来送往、参加各类会议、提交材料等,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无暇顾及企业经营。相关部门应规范行为,避免将本职工作责任转嫁给企业,让拥有政治身份的民营企业家专心于企业发展,既感受到参政议政带来的荣誉,又不被不必要的行政事务所扰。

  提升民营企业员工的获得感

  增加托育托老服务和保障性住房供给。当前,民营企业员工子女入园入学、父母看护的资源较少,导致一些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更加困难。各地应加大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投入,新建一批幼儿园、学校和托老机构。同时,简化民营企业员工,尤其是困难员工子女的入园入学手续,及时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员工托育和托老困难问题。加大人才公寓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探索新模式,确保民营企业各层级员工不受住房问题困扰,切实感受到社会福利增加带来的保障。

  树立劳动幸福观。“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时下,“劳动幸福”已成为人们衡量获得感的重要标准。各地应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劳动幸福、技能宝贵的浓厚社会氛围。在民营企业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民营企业在工资结构设置中体现技能价值和业绩贡献。

  完善对新业态群体的支持。目前,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群体不断增加。对此,各地应加强引导平台之间、平台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动,完善平台就业监测与跟踪服务,将新业态群体纳入工会组织管理。完善新业态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鼓励平台企业资助他们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工伤保险,并辅之以政府税收减免政策支持。同时,畅通职业发展渠道,让他们获得足够的尊重和扶持,坚定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信心。